
中国制造的秘密 | 川普做不到制造业回美国 | 美元沾了世界的便宜 | 也就应该让世界沾点美国的便宜
支撑中国过去几十年高速经济增长的,正是这些从事低附加值、易消耗商品生产的出口加工企业。这类企业的盈利模式非常清晰:依靠超大规模的产量来分摊成本,从而实现极低的单位产品价格。
它们的产品工艺简单、品类单一、产量巨大,主要依靠大量低教育水平、无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手工操作,形成极强的规模效应。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不是技术,而是人。更准确地说,是“被资源化”的人——他们的健康、福利、家庭甚至信仰都被忽略,只要能为企业带来利润,就可以像机器一样被投入使用。除非工艺所需,车间里不会配备良好的照明、通风或空调。环保、保险、土地、房产等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再加上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,使得这些企业的成本控制到了极致,让西方人无法理解这些产品为什么可以如此便宜。这种“成本优势”,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,也几乎不可能被其他国家所复制。
我曾经参观过一家梳子工厂,号称占据了全球70%的市场份额,品类之全、规模之大令人震惊。正是因为规模效应极致,它的单件成本低到几乎没有对手。类似的例子还有:杯子,餐具,玩具,袜子,包包,领带、纽扣、打火机、
螺栓螺母、齿轮……凡你能想象的,应有尽有。
有人认为可以转移到东南亚,比如越南、印度等地。实际上差异依然很大。
越南气候炎热,受宗教影响,工人周末普遍不愿加班;中国工人可以一个月只休一天,但这种模式在越南很难实现。印度的管理效率和执行能力问题更大。
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,在其他国家往往水土不服。更别提美国。靠加征关税解决制造业问题,本身就是缘木求鱼。
但坦率说,我每次看着这些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像机器一样重复劳动,内心也会感到难过。他们也是某人的孩子、父母、兄弟姐妹——谁愿意让自己的家人一直过这样的生活?
他们不可能永远这样工作下去。今天的中国工厂是否依然如此?我希望不是。
但未来的出路是什么?答案只能是:用机器人替代人类完成重复劳动,这是唯一的方向。
事实上,如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创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发明,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的高效落地与规模化量产支持,都难以实现从图纸到产品的转化,更别说很快产生商业收益。
所以,在机器人尚未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之前,特朗普总统真正应当做的是:学习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做法,在美国南部美墨边境地区划一个圈,建立一个“美版深圳”的经济特区。
这个特区可以有不同于美国其他地区的政策环境:
1. 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吸纳非法移民,让他们在特区工作,根据他们的贡献决定是否发放绿卡或公民身份;
2. 允许企业在基本法律框架下自由管理和运营,享受低税或免税政策;
3. 吸引全球资本设厂,使用美国本土失业人口担任行政、管理,安全等职务;
4. 特区产品可以自由进入美国市场,而不依赖进口。
这样,既解决了非法移民问题,又实现了制造业的“回流”,还维护了美国普通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的需求。
美国的问题,不是别国造成的,而是美国自身的问题。你觉得呢?
コメント